? 凌源,乃遼西大凌河源頭簡稱,因大凌河源頭發源境內,故民國三年(1914年)改稱凌源,現為遼寧省管轄的縣級市。
這里是漢、滿、蒙、回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家園,馳名中外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把中華文明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是中華文明第一縷曙光升起的地方,入選為二十世紀百大考古發現。古老的中華文化文脈總能在歷史滄桑中找到源頭的影子。凌源皮影雖不與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為同期孿生姐妹,但作為同鄉文化的小妹,卻后來居上,成為“影神”,蜚聲與“女神”比翼齊飛,漂洋越海。
想寫一篇有關凌源皮影的文章已久。
記事時起,家門口石頭劇臺上就搭影臺唱影,一連唱上三五天、十余天,那個年月,正是文化生活極度匱乏的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們看唱影的場面是熱鬧非凡的,特別是童稚的我圍繞著后臺專注影匠們奇妙的雙手表演,看得眼花繚亂,深深地烙印在童年記憶里。后因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與皮影戲續了緣。雖說如今很難再看到皮影戲和過去那樣頻繁演出了,但延續300多年的凌源皮影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沒有因時代之變停止,影匠們依然演繹著春秋風云、帝王將相黎民之事。從2006年凌源皮影戲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凌源皮影多次在國內外展示,受到觀眾一致好評,似大凌河源頭一朵光彩奪目的奇葩,正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五尺白窗舞人生,鑼鼓絲弦伴光影。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操縱百萬兵。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前,農村春天掛鋤以后,到秋收前,農活相對較少,正是唱影時節,因農活少晚飯也比較早,天沒黑,戶戶都吃完晚飯,男女老幼匯聚到劇臺前,小孩子搶占臺前好位置,大人們三五成群地談論著影劇發展情景。天欲黑時,影臺傳出一陣陣急急促促的鑼鼓聲,這叫“打通”( dǎtng),意思是提醒人們做好準備前來觀看。一般十分鐘左右三遍“打通”后,唱影開始??从暗牟坏敬逵^眾,還有十里八村來看影的,好客的村民還提前將遠道的親戚接來住些日子看影。早些年間,影臺使用的燈具為麻油燈、煤油燈、嘎(電石)石燈,后來農村通電,唱影改用白熾電燈泡。近年來,影幕前出現了電子字幕,讓觀眾更能了解劇情。
影的人物分為“生”“旦”“髯”“大”“丑”等角色,表演分工明確。生,都是英俊瀟灑、風華正茂的男性青少年形象,其又分為文生和武生,我最愿意看的是武生戲,如《五峰會》,正面人物形象鮮明、情節動人,表現了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唱念功了得,影人剛勁挺拔,唱影的開口便有“拳打南山猛虎,腳踢北海蛟龍”豪情萬丈之勢,無論是綠林好漢,還是將帥豪杰,路見不平一聲吼,拔刀掄錘的畫面印象極深。
擠在后臺最愛看的是影匠操縱影人的表演架勢,師傅們將影人擺弄得出神入化。
影匠靠三根操縱桿,即一根脖條和兩根手條。脖條是安裝在脖子部位的操縱桿,是影人的主操縱桿,用來舞動影人全身,如前進、后退、轉身、彎腰、臥倒、下跪、翻身、跳、顫、爬等。操縱時五指并用滿把滿攥,也有的靠拇指、食指、中指操縱,同樣要握得牢固,攥得有力。兩根手條是安裝在影人雙手上的操縱桿,用來操縱影人的兩只手、臂。藝人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夾住一根手條,中指、無名指、小指夾住另一根手條,俗稱小把線。也有的把兩根手條全部攏在手內,用大拇指和食指各絆住一根來回擺動,俗稱大把抓。操縱時,兩種手法交替使用。老百姓常說,縱桿一舞三軍動,金戈鐵馬抖威風,英男武女齊出戰,忠奸正反辨得清。
探源皮影淵源,皮影戲始于春秋,興于漢,盛于宋,元時傳至西亞、歐洲。據考,中國皮影已有2400余年歷史。春秋時期,孔子得意門生子夏到魏國西河(濟水、黃河間,應為現陜西省孝義一帶)講學,為吸引更多聽眾,曾于夜晚利用“影樂”形式宣講。使“設教、樂琴、影樂”融為一體而成“影樂教”形式,這是中國皮影最早雛形。
凌源皮影始于金代,發萌于明代,發展于清代,興盛于近代,步入二十一世紀初,蜚聲海內外。江玉祥在《中國影戲》一書中說宋金時,中原影戲就傳入了東北地區……發達的影戲不斷流播關外。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皮影藝術委員會主任、河北師范大學魏力群教授在《唐山皮影藝術序》中也曾斷言:北方皮影戲始于金代,伴隨清朝移民關外熱潮,皮影在凌源成為民間娛樂主角。從查閱鄉規民約中就可窺見一斑,在清末凌源南部青龍河沿岸鄉村《禁止賭博告白》曰:“犯賭一概不容,故此合莊公議,罰約開列嚴明,擺局罰影一臺,豬肉燒酒同呈,元豆小米一斗半……”皮影戲散發著濃厚的鄉土氣息,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蘊含了凌源地域特有的精神價值、文化意識,成為民眾倫理教化的重要途徑,深受老百姓歡迎。
凌源皮影因影人、道具皆由驢皮雕制,又稱“驢皮影”,侍弄好的驢皮雕鏤,著色之后上桐油或清漆亮油,生、旦為鏤空臉,堪稱中國民間造型藝術一絕。
凌源皮影的發展緊貼社會現實,創作表演內容反映百姓呼聲,演繹的是歷史演義、英雄傳奇、斬妖除魔、鋤奸扶正,傳遞正能量,為社會發展鼓與呼。青布臺子,麻油的燈。羅鳴鼓響風云動,四線拉起有殺聲。凌源皮影戲經典傳統劇目有《穆桂英大破洪州》《龍鳳劍》《聚虎山》《薛海征西》等?!栋酌贰秳⒑m》《小二黑結婚》、《血淚仇》等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題材皮影戲也非常盛行。凌源皮影劇本稱“影卷”,以手抄本為主。
凌源收藏270多種、3300余卷、3400多萬字影卷。當年文化部部長賀敬之來凌源視察,面對韓琢收集的影卷感慨萬千,他說“凌源的影卷可為全國之最”。
1998年凌源市先后被文化部、省文化廳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皮影藝術)”、“文化先進縣(區)”稱號。
豐腴的大凌河源頭沃土,培植了五谷豐登,也滋潤了人才輩出。凌源皮影界就縣級以上各級代表性傳承人達40余人,常年活躍在冀東、蒙東、遼西地區。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景春、徐積山,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于振聲、于化臣、徐子林,皮影藝術家趙恩賀,“拿線”大師薄曉華,他們各有“絕活”,號稱省內外皮影界一代“宗師”。省級非遺傳承人于化臣皮影雕刻精湛,人物栩栩如生,作品先后到俄羅斯、韓國、意大利、日本展出。小城里的私企老板趙恩賀,自小酷愛皮影,參與皮影演出,十年前與志同道合的皮影愛好者組建凌源英熙皮影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親任總經理,招兵買馬成立影班,常年駐扎北京古北水鎮景區演出,先后培訓20多名年輕皮影傳承人,筑牢凌源皮影傳承發展人才之基。2021年,趙恩賀應邀在北京參加首屆中國傳統文化研討大會,作為全國皮影界唯一的代表發言,接受中央宣傳部長親自頒發的獎杯和證書。
凌源皮影藝術之美,美不盡言,雕刻宏大或精巧,演技壯美或幽微,無不是文化在熏染沁潤人的心扉。
凌源影人或靜或動,容顏總是多情的、華美的、瑰麗的。余暉落下,大凌河岸邊,人們漸入佳境,或高蹺、或花燈、或太極、或大秧歌……身姿倩影蕩漾在凌河源之水,伴隨鑼鼓聲、嗩吶聲、京劇聲、嘹亮歌曲聲、喧囂聲、影調聲,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不正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舞的“凌河源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