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中國最北海岸線上,美麗的遼寧盤錦。每當提到自己的家鄉,每個人都會驕傲地說出很多值得一提的風物。我喜愛家鄉的顏色,綿亙百里的火紅簇擁著秋來的烈濃,那是赤堿篷,海與河的紅娘,把濕地之都盤錦連結向遠方;我喜愛家鄉的金色,那是肥沃的稻田播種下的五谷豐登,稻花香里說著豐年;我喜愛家鄉的黑色,磕頭機仰俯不止吸納地宮饋贈的烏黑石油,億萬年土地的豐腴閃現理想的光芒;而我最喜愛的是綠色,那是最為浩瀚也最為蓬勃的世界奇觀世界第一大蘆葦蕩。
今年秋天,偶然有一次機會,來到時隔20年未曾到過的鼎翔生態區,正趕上個難得的好天,空氣濕潤,陽光嫵媚,天空中的云團,如朵朵潔白的蓮花,點綴在遼闊高遠的濕地上空。
走過百果園、蔬菜長廊、五大蓮池,行船在狹窄的水面上,看見水中飛快游動的魚兒和水蛇、樹枝上嬉笑的喜鵲,我的瞳孔開始放大。夾岸復連沙,枝枝搖浪花,兩岸蓬勃的蘆葦由遠及近、密密匝匝傍河相連,有疏有密,有高有低,層次多變,起伏相間,散發出無可比擬的生機和美麗,將土地的厚重一一展開,也引導我們深深融入大自然生命的懷抱。
此時的蘆葦葉片仍為綠色,而葦花正是一生中最為豐盈的時刻,多數呈現淡淡的紫紅色,像貴婦人一樣神秘而優雅,還有白色、粉紅色、淡紫色的多色相間著,那是由于成熟度的不同而形成的色彩的差異。葦花在葦稈上輕歌曼舞搖曳生姿,盡管很輕,但風卻吹不落它。見我驚訝于葦花顏色的多變,開船的船夫馬上給我講到,葦花的顏色一生要經歷多個階段的變化。剛出生的時候是柔毛稚嫩的乳白色,漸漸長大成熟了以后,呈現風姿綽約的紫紅色,到了年底快收割之前,變成凝重的灰白色,像極了老人花白的頭發。聽他講完,忽然覺得蘆葦的一生也如同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暮年,從青澀到強壯,成熟、衰老,踏踏實實走完一生。
登上蒹葭閣遠眺,一大群飛鳥在覓食嬉戲,連天葦蕩與灘涂同生共戚,一望無際???,一條條繽紛的彩帶隨風擺動若隱若現,那是太陽光繚繞著粉、綠、紫、灰相并的彩練愈加發亮。蘆葦雖為空心,外表也不華麗,但身姿高大挺拔。遠遠望去,葦海如同整塊厚厚的絨毯,真想踩上去,感受一下被葦蕩托舉的沉實,感受一下仙子踏浪的驚鴻,閉上眼是清香撲鼻鳥鳴啾啾,睜開眼是水汽升騰詩情碧霄,人與自然金風玉露相逢于此。
沿著木質棧道繼續深入葦海,葦稈觸手可及的光滑和挺拔牽動著我遙遠的記憶。小時候家里很窮,窮到上小學以前我和哥哥穿的衣服和鞋子都是媽媽親手做的,因為家里沒有錢也買不起。父親雖在縣委工作,每月幾十塊錢的工資也僅夠我們不受凍不挨餓。母親白天在被服廠當工人,到了晚上回到家就帶著我們織葦席,每天都織到深夜。父親將成捆的葦子一根根地劈開,磙壓成條,使之平整柔韌,母親帶著我們編織。葦席不僅吸塵吸潮,還能遮陽庇蔭,所以非常好賣,經常有人上門來收。那時一張10尺長5尺寬的席子能賣到5元錢呢。那一張張小席子,承載了童年的記憶,烙印了時代的發展,寬裕和溫暖了我們一家人的艱苦生活。
蘆葦錚骨巍峨,有穿越風雨的磨礪不驚和雄偉堅忍,昂然毅立于大濕地之上,沐浴雷鳴颶風,見證烏金汩汩,品味瓜果瓢香。在享受濕地恩澤的同時,蘆葦也毫無保留地給付人類它全部的生命和價值。它為城市提供了優質的地理和水生環境,旱久不涸、雨水不漫,清淤疏浚、曲水流觴,大濕地變得愈加婀娜剛勁?,F代的蘆葦產業,早已不只過去的造紙、織席子和編葦筐那么簡單,蘆根是利尿解毒清熱瀉火的豐富藥材;蘆莖是一片片防風護坡的道路守護者;蘆筍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是營養豐富的鮮嫩美食;飽滿的蘆穗可以作掃帚,花絮可以充填枕頭;光滑質密的葦葉可以包棕子。最有趣的是蘆葦的根莖葉經加工后全可拿來制作手工葦編畫。我曾經了解過馬氏葦藝的非遺傳承人馬麗娜老師,據她說,每年大雪前后是采集原材料的最佳時期,選擇韌性好、白凈的葦稈去掉葦結,用涼水浸泡,熨燙、壓平、修剪后,就可以制圖、組裝和裝裱。經過這剪、剖、燙、粘、裱等十幾道工序加工而成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山水風光、花鳥魚蟲、動物植物、人物情態葦畫,將中國傳統工藝與現代藝術結合的淋漓盡至,是純天然的綠色藝術品。這項手工技能也越來越多地受到學生們的青睞,她每年都會公益培訓數百名學生。也有農民在探索新產業利用葦田養蟹,一水兩養的立體模式促進了資源優化和農民增收,推動了農業和旅游一體化發展,點亮了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
昔日的蘆葦蕩,如今已變成了生態園,令人沉醉的心曠神怡的“天堂”與“蘇杭”。園區內除了有280多種鳥類,還有野兔、野雞等各種動物,數千年古往今來的精華,它輸送著新鮮氧氣,調節氣溫,哺育守護各種生靈,保持著生態和諧穩定,敬仰著自然和生命。大蘆蕩,在藍天白云下縱橫飄蕩,遠處村莊粉墻黛瓦綠樹環抱,盤錦的生態美景在這里變成現實,這里是文明的窗口,是文化的象征,是我們望向海的遼闊的眼睛,是燦若春華的啟航的力量。
從一朵白云到一株蘆葦,從一只丹頂鶴到一條小船,細細品味洗盡鉛華的各種原生美,水波蕩漾草木蔥蘢的生態濕地多維立體、渾然天成。它體現的是一段段美麗的發展神話,臨水而居的遼河文明,淵源流淌的石油文化,蒸蒸日上的城市建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濕地與人總能有機融合,城市與發展總能兼收并蓄,生態文明從這里一瀉千里,再猛烈的風雨也無法剝蝕,它展開了盤錦開天辟地、氣象萬千的發展畫卷,只此青綠。
海風吹動著綠波,采油樹也在那巖層扎下深根,濕地之都與地下寶藏擁抱地更緊更緊。
下一篇:凌河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