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涉及全國的脫貧攻堅戰正式打響。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截至2020年11月,我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1800余人犧牲在脫貧攻堅一線。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在中華大地上真實發生且能夠永記史冊的重大事件,祖祖輩輩困擾中國人民的貧困問題,在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領導下得以初步解決。一位哲人曾說過“好的文學作品是歷史細節的生動闡述”,為了銘記脫貧攻堅這段歷史,無數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不同側面、不同視角、不同空間維度切入這一歷史事件,形成了大量優秀的文藝作品,其中,老藤撰寫的長篇小說《戰國紅》是其中出類拔萃的文學巨著,是指引人生的嚴肅文學的典范。
通過反復閱讀,本人認為這部作品之所以感動人、鼓舞人、啟發人,正是蘊含了“三個真”:
一是情感真切。知名作家余華曾說過“文學不是空中樓閣,寫作的力量和源泉來自于深厚的生活根基”。文學創作思維有著特定情感取向,并直接影響文學作品寫作方式和內容。通常作家內心深處的情感為文學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作家如果沒有投入真情實感,是難以寫出好的文學作品來的。
老藤曾經有在遼西地區工作的經歷,想來對遼西地區有著深厚的感情。在以朝陽為代表的遼西地區,《戰國紅》中的柳城、鵝冠山、喇嘛臺、喇嘛眼等地名都可能確有其地,同時又有很深的指代、象征意義,可見作者創作前期貯備之豐富。書中大量運用了遼西地區方言俚語,傳說故事,講到“遼西人像戰國紅瑪瑙,從不服軟”切實抓住了部分遼西人的堅韌、樸實、認死理性格特點,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作品注重營造矛盾沖突,抓人眼球。比如,建天一廣場時的新老觀念沖突,商標之戰、協議之爭等,為塑造人物形象、講好故事提供必要戲劇張力,讀來引人入勝,令人耳目一新。
二是事跡“真實”。小說趨向于哲學“真實”,即人名,地名,時間往往是虛構的,而故事本身是真的。這里所謂的“真實”是本質的“真實”?!稇饑t》這本書反映的事跡,對于一名土生土長的遼西人來說,是真實的、可信的,反映地區貧困落后的原因,干部精準扶貧的工作舉措也是真實的。
比如,《戰國紅》中的柳城村,生動反映了農村貧困問題的根本原因:一懶二賭,觀念守舊是柳城人民貧困的主觀原因,代表人物“四大立棍”以及后來他們的轉變。柳城深受“喇嘛咒”的困擾,男人鬼打墻,女人不離家,只能種谷子的貧瘠的土地,荒山禿頂、刮風如下刀的鵝冠山,高氟的地下水,殘酷、惡劣生態環境是貧困的直接原因,以陳放為代表的三位駐村扶貧干部在柳城開展了治賭、辦書屋、建企業、打井、栽杏樹、引自來水等一系列扶貧工作,在遼西當地脫貧攻堅干部事跡中也能夠找到原型。
三是立意真誠。文學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成功的文學作品創作靈感多來源于作家親身經歷,通過細致觀察和反復思考,提煉其中蘊含的哲理意義。比如,莫言以自己在高密的生活經歷,通過提煉與合理想象創作了《白狗秋千架》。有時作家會將自己對某一事件的看法融入到文學作品中?!稇饑t》對一些地區的脫貧攻堅做法有所反思。一是脫貧攻堅中,工作協同配合問題。扶貧干部海奇熱情有余,經驗不足,喜歡“單打獨斗”,拍“腦門”決策。他動員柳城群眾養豬致富,不幸“天災”豬瘟,養豬戶群眾受到嚴重損失,間接導致了工作最后失敗,遺憾地離開鄉村。陳放書記、李東、彭非組成的三人扶貧小組,善于借力,多方匯聚資源,積極聽取群眾意見,爭取支持,取得了成功。二是脫貧攻堅中,人的問題。扶貧先扶志,扶貧先扶人。陳放書記深知這一點,他緊緊抓住了杏兒、李青等柳城本鄉本土進步青年,借助汪六叔、柳奎等當地說話有分量的老人,破除“四大立棍”,用糖醋合作社、四色谷加工廠等成功案例激發群眾脫貧的熱情,最終取得脫貧攻堅的成功。老藤用春秋筆法,對一些地區的脫貧攻堅工作提出了反思,充滿了真誠和厚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刻把握民族復興的時代主題,把人生追求、藝術生命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愿望緊密結合起來,把文藝創造寫到民族復興的歷史上、寫在人民奮斗的征程中?!稇饑t》正是這樣一部巨著,書中的故事根植于遼西大地,脫胎于人民群眾之中,在艱難困苦中埋頭苦干,建立功業;書中的人物,就像那鵝冠山上的杏樹,飽經風霜、樂觀向上、屹立不倒??偠灾?,《戰國紅》蘊含了“三個真”,是新時代遼西地區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創業史”,是一部如實反映脫貧攻堅偉大歷史細節的文學巨著,在當下現實題材中別具一格,值得關注。
上一篇:用敘事捕捉生命歷程